建国大学,作为中国一所知名的高等学府,其历史起源可追溯至二十世纪初。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,一群有识之士秉持着教育救国的理念,筹集资金,创办了这所学校。

世纪初,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,民众疾苦,国家民族危亡。一批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,深感国家教育的落后,立志为国家培养一批有用之才。1902年,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与同仁在上海创办了震旦学院,这是建国大学的雏形。震旦学院以培养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宗旨,开设了文学、哲学、历史等课程,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人才。

1905年,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,废除了科举制度,开始了近代教育制度的改革。震旦学院顺应时代潮流,更名为震旦公学,增设了中学部和师范部。此后,震旦公学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,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。

1911年,辛亥革命爆发,清朝灭亡,中华民国成立。在这个历史转折点,震旦公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1912年,震旦公学更名为建国大学,寓意着新生的国家需要这所大学为培养建国人才发挥重要作用。在此期间,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担任校长,他秉持着“教育为国家之基”的信念,致力于推动学校的发展。

1927年,南京国民政府成立,建国大学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。学校规模不断扩大,增设了工学院、农学院、医学院等,形成了多学科、多层次的办学格局。建国大学在培养各类人才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,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建国大学的历史起源,凝聚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心血。从震旦学院到震旦公学,再到建国大学,这所学校在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如今,建国大学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,继续为国家培养着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。